第一章: 中国农业行业发展总览
1.1 农业行业的定义、范畴与战略意义
1.1.1 农业行业的核心定义与主要产业类型
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,涵盖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渔业、林业等多个领域。 2024年,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.17万亿元,同比增长9.6%。其中,种植业产值占比最高,达到55.4%,畜牧业占比26.6%,渔业占比10.8%,林业占比7.2%。
种植业方面,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.4万亿斤大关,达到1.413万亿斤,同比增长1.6%。其中,小麦产量增长2.6%,玉米增长2.1%,大豆产量2065万吨。经济作物中,蔬菜产量3.5亿吨,水果产量2.9亿吨,均保持稳定增长。
畜牧业领域,生猪产能调控成效显著,出栏量虽下降3.3%,但牛肉产量增长3.5%达779万吨,牛奶产量4079万吨。渔业生产中,养殖产量占比达82%,其中海水养殖2527.64万吨,淡水养殖3532.39万吨。
1.1.2 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
农业在我国GDP中占比6.8%,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.3%,拉动GDP增长0.27个百分点。 2024年,第 一产业增加值达91414亿元,实际增长3.5%。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.4%,农副食品加工业和 食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.0%和22.9%,显示出农业产业链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。
农村消费市场持续活跃,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.3%,占全国比重上升至13.7%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,实际增长6.3%,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.34,收入差距持续缩小。
1.1.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意义
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。 2024年,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%。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超10亿亩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.2亿亩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.58。
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,832个脱贫县培育形成2-3个主导产业,总产值超1.7万亿元,近3/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3305万人,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。
1.2 政策环境分析: 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
1.2.1 国家层面农业政策演进历程与关键政策解读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"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" ,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 产能提升行动,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。财政支农力度持续加大,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补贴资金超3000 亿元,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机购置与应用、耕地地力保护等。
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》明确,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.5亿亩,改造提升2.8亿亩,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。农业农村部发布《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(2024-2028年)》,提出到2030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35%,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突破5800亿元。
1.2.2 地方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与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对比
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中央政策,推出特色支持措施。宁夏实施"三个百万亩"高效节水农业工程,发展喷灌、滴灌等技术645万亩,亩均节本增收500元以上。江西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 试点,稳定农户承包关系。
福建省开展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,每个农业良种攻关项目补助120-260万元。山东省建设117个农业气象科技小院,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技术,实现亩均节水30%、增产15%。湖南省打造 "一县一特"特色产 业,建设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带动农户增收。
1.2.3 农业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
2025年中央财政实施九项强农惠农政策,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、小麦"一喷三防"补助等。其中,农机购置补贴重点支持智能高速插秧机、大型联合收获机械等,带动智能农机市场规 模达190亿元,渗透率提升至35%。
农业保险政策全面升级,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,大豆保险政策扩展至全国。农业贷款利率平均下降0.5个百分点,2024年农业贷款余额增长10.2%,有效缓解农业融资难问题。
1.3 宏观驱动力分析(PEST模型)
1.3.1 政治因素: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政策导向
党中央连续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"三农"工作,2025年提出"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,让农民分 享更多改革红利"。各级政府将粮食安全纳入党政同责考核,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,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.46亿亩。
农业农村部与16个部门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,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,在生物育种、智能农机等领域突破一批"卡脖子"技术。全国建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3000余支,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
1.3.2 经济因素:农业市场需求变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
2024年,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下降0.9%,但结构性特征明显。生猪价格回升支撑市场,活猪价格同比上涨12.3%;粮食价格稳中略降,小麦、玉米、大豆价格分别下降2.1% 、3.5%和1.8%;牛羊肉价格跌幅较大,分别下降5.2%和4.7%。
农产品贸易逆差1121.5亿美元,同比下降16.7%。玉米进口大幅下降49.7%至1364万吨,大豆进口增长6.5%至1.05亿吨,创历史新高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1.8万亿元,社区团购、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渗透率超30%。
1.3.3 社会因素: 人口增长、消费升级对农业的影响
我国人口总量14.08亿,人均粮食占有量522.5公斤,高于国际安全线。城镇化率达66.1%,农村人口持续减少,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5.8%,高于城镇1.3个百分点。
消费升级推动农产品结构优化,有机食品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消费者对绿色、优质、 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,地理标志产品溢价率超50%。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990亿元,同比增长15.9%,成为农产品加工新增长点。
1.3.4 技术因素: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智慧农业发展
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,建立11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,建设农业科技园区30个。生物技术领域,转基因玉米、大豆品种审定加快,抗虫、耐旱品种推广面积扩大。
智慧农业加速发展,2024年市场规模达3.5万亿美元,2025年预计增长8.5%至3.8万亿美元。物联网、 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,精准农业技术节水40%、增产25%。农业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张,采摘机器人、植保无人机等产品销量增长45%。
第二章: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分析
2.1 总体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
2.1.1 2023-202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市场规模测算
2024年,全国农业总产值达14.6万亿元,同比增长4.1%。其中,种植业产值8.1万亿元,增长3.7%;畜牧业产值4.0万亿元,增长1.2%;渔业产值1.5万亿元,增长2.7%;林业产值1.0万亿元,增长36.9%。
农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 2024年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2.8万亿元,同比增长4.7%。粮食市场规模2.3万亿元,油料0.8万亿元,蔬菜1.9万亿元,水果1.5万亿元,肉类1.7万亿元,水产品0.9万亿元。
2.1.2 2030-2035年农业市场规模远景预测与增长潜力
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(2025-2034)》预测,到2034年我国粮食产量将达7.53亿吨,年均增长0.8%;农业总产值将突破20万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5.8%。其中,智慧农业占比超30%,冷链物流渗透率达60%。
细分领域中,畜牧养殖业规模将达6.5万亿元,年增长4.2%;渔业产值2.2万亿元,年增长3.5%;农产 品加工业产值30万亿元,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.8:1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达5万亿元,成为新增长点。
2.2 细分市场结构分析
2.2.1 按产业类型划分: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渔业等市场规模与增速
种植业是农业第一大产业, 2024年市场规模8.1万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55.4%。粮食作物占比52%,经 济作物占比35%,其他作物占比13%。小麦、稻谷、玉米三大主粮产值合计3.8万亿元,占种植业产值47%。
畜牧业市场规模4.0万亿元,生猪产业占比58%,肉牛12%,肉羊8%,禽类20%,乳制品15%。渔业市场规模1.5万亿元,海水产品占比50.4%,淡水产品占比49.6%,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比例82.4:17.6。
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,同比增长9.6%。其中,木材加工产值3万亿元,经济林2万亿元,林下经济1万亿元,生态旅游1.2万亿元。
2.2.2 按产品类型划分:粮食作物、经济作物、畜禽产品等市场占比
粮食作物中,稻谷产值占比22%,小麦18%,玉米32%,大豆8%,其他杂粮20%。经济作物中,蔬菜占比45%,水果30%,油料15%,棉花5%,其他5%。
畜禽产品中,猪肉占比45%,牛肉12%,羊肉8%,禽肉20%,蛋类8%,乳制品7%。水产品中,鱼类占比52%,甲壳类20%,贝类22%,藻类4%,其他2%。
特色农产品市场快速增长,茶叶产值2200亿元,中药材3800亿元,食用菌2100亿元,均保持两位数增长。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1016亿元,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消费市场。
2.2.3 按地区划分: 重点省市农业发展比较与区域特色
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领先,江苏、山东、广东农业总产值均超万亿元。江苏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22%,山东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22%,广东特色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60%。
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优势突出,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粮食产量均超6000万吨,占全国粮食总产量28%。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1/4,湖北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,湖南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0%。
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,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85%,内蒙古牛羊肉产量占全国12%,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。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达80%,黑龙江大豆产量占全国40%,吉林玉米单产达700公斤/亩。
2.3 农业消费需求变化与趋势分析
消费结构持续升级,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.8%和32.3%,但对高品质农产品支付意愿增强。有机蔬菜、绿色水果、特色畜禽产品消费增速达15-20%,高于普通农产品8-10个百分点。
消费渠道多元化,线上购买农产品占比达25%,社区团购、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快速发展。拼多多 "农地云拼"模式连接500万农户,京东农场实现"从田间到餐桌"全程溯源,盒马鲜生" 日日鲜"产品复购率超40%。
消费场景拓展,预制菜、即食食品、功能食品等加工产品需求增长。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4990亿元,预计2025年突破6000亿元。方便食品、保健食品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细分领域增速均超15%。
第三章: 核心农业技术与创新实践剖析
3.1 农业生物技术创新
3.1.1 生物育种技术与新品种研发
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已审定转基因玉米品种12个、大豆品种6个,抗虫、耐除草剂等特性显著。隆平高科"隆两优"系列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超1亿亩,单产提升20%。大北农转基因玉米DBN9936市占率超40%,与巴西合作布局南美市场。
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加速,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CRISPR-Cas9技术实现水稻抗病性改良,减少农药使用 30%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 "中麦175"小麦品种,亩产达650公斤,抗逆性显著提升。
3.1.2 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的应用与推广
生物农药市场规模达85亿元,同比增长18%,占农药总市场份额12%。苏云金杆菌(Bt)、枯草芽孢杆 菌等微生物农药应用面积超2亿亩,病虫害防治效果达85%以上。
生物肥料推广面积4亿亩,占肥料使用量15%。金正大微生物菌剂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30%,新洋丰 "磷 石膏改良土壤"技术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。有机肥料产量达3000万吨,同比增长25%。
3.2 智慧农业与信息技术应用
3.2.1 物联网、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
农业物联网设备连接数超1.2亿台,智能传感器、无人机、机器人等设备广泛应用。新疆棉花种植基地应用水肥一体化系统,节水40%、增产25%,每亩成本降低200元。
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加速,神州信息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覆盖全国2000个县域,航天信息卫星遥感监测 覆盖90%耕地。内蒙古突泉县"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系统"实现亩均节水70吨、节电4.5度,综合节省支出185元。
3.2.2 精准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的发展
智能农机装备市场规模达190亿元,无人驾驶拖拉机、自动播种机等设备渗透率从2020年10%升至 2025年35%。中联重科400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牵引力达145千牛,牵引油耗低至1.55升/亩,节省8%。
精准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超5亿亩,变量施肥、精准播种等技术应用率达40%。托普云农"AI虫情测报灯"可识别8836种农林害虫,准确率95%以上,减少农药使用量20%。
3.3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
3.3.1 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
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.2亿亩,占有效灌溉面积42%。喷灌、滴灌技术应用率分别达25%和18%,水肥 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.5亿亩。宁夏"互联网+高效节水农业"管理平台实现灌区管理数字化、水肥滴灌智 能化,节水30%、节肥20-30%。
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推广面积5000万亩,旱作农业区集雨补灌技术使亩产提高15-20%。甘肃 "膜下滴灌 +垄膜沟灌"技术推广面积1000万亩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%。
3.3.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循环农业
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%,秸秆综合利用率88%,农膜回收率80%。全国建成沼气工程10万处,年产生物质天然气30亿立方米。安徽"稻渔综合种养"模式面积达1500万亩,亩均增收1500元。
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达500个,形成"养殖-沼气-种植" 、"秸秆-食用菌-有机肥"等多种模式。江苏"循环农业示范基地"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,农产品品质提升1-2个等级。
3.4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
3.4.1 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作用
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达1200个,高等农业院校74所,研发人员15万人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生物育种、智能农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获国家科技奖35项。南京农业大学"水稻抗逆分子机制"研究入选世界十大农业科技进展。
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,全国建成农业科技园区30个,星创天地1200个。中国农业大学与牧原股份共建"生猪产业研究院" ,攻克疫病防控、智能化养殖等技术难题。
3.4.2 农业科技园区与孵化器的创新实践
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产值1.5万亿元,孵化企业1.2万家,带动就业500万人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年交易额超600亿元,技术辐射带动面积1亿亩。
农业科技企业快速成长,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市场份额达70%,极飞科技 "数字农业大脑"服务面积超 1000万亩。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万家,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,形成创新活力迸发的良好生态。
第四章: 产业链与市场竞争格局
4.1 产业链上游:农业生产资料供应
4.1.1 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农资产品研发与生产
种子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,隆平高科、登海种业、荃银高科等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超30%。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%,良种对增产贡献率超45%。
化肥产量5500万吨,氮肥、磷肥、钾肥自给率分别达110% 、90% 、70%。金正大、新洋丰等企业新型肥料占比达35%,缓控释肥、水溶肥等高效肥料推广面积2亿亩。
农药产量250万吨,其中生物农药占比12%,低毒低残留农药占比75%。扬农化工、新安股份等企业创 制农药品种达50个,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4.1.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与销售
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亿千瓦,拖拉机保有量2200万台,联合收割机200万台。 一拖股份、中联重科、星光农机等企业主导国内市场,大型拖拉机市场占有率达70%。
智能农机快速发展,无人驾驶拖拉机销量增长50%,植保无人机销量增长45%,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5万个,服务面积10亿亩次,作业效率提升30%。
4.2 产业链中游:农业生产与加工
4.2.1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(农户、合作社、农业企业)发展情况
全国农户2.3亿户,家庭农场398万个,农民合作社214万家,农业企业30万家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比达35%,带动小农户1.2亿户。
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,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47家,年销售收入超10万亿元。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7160万头,温氏股份肉鸡出栏量10亿羽,均居全球前列。
4.2.2 农产品初加工与深加工产业发展
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%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8万亿元,同比增长1.1%。初加工产品占比60%,深加工产品占比40%,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2-3倍。
粮油加工能力达10亿吨,肉类加工能力3亿吨,水产品加工能力2亿吨。伊利股份乳制品加工能力1.5亿吨,双汇发展肉类加工能力600万吨,均居世界前列。预制菜加工企业达7万家,年产值超4000亿元,成为加工产业新增长点。
4.3 产业链下游:农产品流通与销售
4.3.1 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终端建设
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4400家,年交易额5.8万亿元,占农产品流通总量70%。北京新发地、上海江桥等大型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千亿元,辐射全国。
零售终端多元化发展,超市、便利店、社区团购等渠道占比分别为35% 、20% 、15%。盒马鲜生、每日优鲜等新零售企业门店超5000家,生鲜农产品配送时效缩短至30分钟。
4.3.2 农产品电商与冷链物流发展
农产品电商交易额1.8万亿元,同比增长25%,其中生鲜电商交易额4000亿元。拼多多农产品GMV超8000亿元,淘宝直播农产品带货超2000亿元,抖音三农创作者超100万人。
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,冷库容量达1.8亿立方米,冷藏车保有量30万辆,冷链流通率达35%,损耗率降至8%。顺丰冷运、京东冷链等企业市场份额超40%,实现全国200城次日达。
4.4 资本市场动态
4.4.1 农业领域投融资趋势分析
2024年农业领域投融资额达800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智慧农业、生物育种、冷链物流等领域投资占比分别为35% 、25% 、20%。字节跳动、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投资,布局数字农业。
农业产业基金规模达5000亿元,国家级农业产业基金20只,省级基金100只。中化农业产业基金、阿里农业基金等重点投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4.4.2 农业上市公司业务布局与市值表现
农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万亿元,牧原股份、伊利股份、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市值超千亿元。2024年农业板块上市公司营收增长8%,净利润增长12%,高于大盘平均水平。
上市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,牧原股份布局生猪全产业链,伊利股份拓展全球奶源,隆平高科推进转基因技术商业化。农业科技企业上市加速,托普云农、极飞科技等企业登陆科创板,融资超50亿元。
第五章: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
5.1 农田水利与耕地保护
5.1.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
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.8亿亩,占耕地面积54%。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,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万处,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。
"十四五"以来,投资1000亿元用于灌区现代化改造,衬砌渠道10万公里,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。安徽淠史杭灌区通过数字化改造,灌溉周期缩短8天,水利用系数从0.536提高到0.609。
5.1.2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
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,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亿亩,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0.3个等级。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.4亿亩,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.3个百分点。
酸化耕地治理面积5000万亩,盐碱地改良面积2000万亩,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%。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,布设监测点2万个,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。
5.2 农业气象服务与灾害防御
5.2.1 农业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
建成农业气象观测站6万个,覆盖所有农业县。开发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产品,时空分辨率达1公里、 1小时,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0%。
建立"天空地"一体化监测网络,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、地面观测等手段,实现农作物长势、病虫害、灾情等实时监测。河南兰考"5G+智慧农业"平台,整合气象、土壤、作物等数据,提供精准种植方案。
5.2.2 农业灾害防御与减灾救灾体系
建立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,发布灾害预警信息435期,指导防灾减灾。开展小麦"一喷三防" 、水稻"两迁"害虫防控等行动,挽回粮食损失300亿斤。
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,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达80%,理赔时效缩短至3天。建立农业灾害应急救灾队伍3000支,储备救灾物资价值50亿元,灾害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。
5.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
5.3.1 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服务
建立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,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达1.8万个,人员50万人。开展"科技壮苗"行动,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,推广新技术1000项。
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全覆盖,选派科技特派员10万人,服务农户500万户。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1万个,提供代耕代种、统防统治等服务,服务面积10亿亩次。
5.3.2 农业金融服务与保险保障
农业贷款余额达50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2%,农户贷款覆盖率达65%。开发 "劝耕贷" 、"活体抵押贷"等新型产品,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。
农业保险品种达350个,覆盖所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品种。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,提供风险保障1.5万亿元。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担保金额达2000亿元,费率降至1%以下。
#农业行业十五五规划#农业行业战略规划#农业行业咨询公司#农业行业降本增效#农业行业管理咨询公司#农业行业人力资源咨询#农业行业营销策划咨询#农业行业薪酬绩效#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#成都农业行业管理咨询#成都管理咨询公司
成都管理咨询公司-重庆管理咨询公司-四川管理咨询公司-成都咨询公司-成都咨询
成都可行性研究报告-成都商业计划书-成都产业规划-成都报告撰写机构-成都专业报告撰写
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-流程管理咨询-风险管理咨询-内部控制咨询-全面预算管理咨询
人力资源管理咨询-薪酬管理咨询-绩效管理咨询-股权激励咨询-成本管理咨询
《三顾案例&部分客户》
【战略定位】蓝光集团、国机集团、广安爱众、攀钢集团、汉龙集团、中明环保、上东国际、米易县、成都市团校;
【营销定位】营门电缆、电建物业、华美牙科、多联塑胶、麦润机械、水电五局-五兴物业、睿美水族、七秒水族、1号水族、华阳客运、张飞啤酒、易中餐、阳光时代幼儿园、创新足、川府映像、悄悄小姐、华阳串根香、欧能多、达奇雅、禧滋燕、兴科锐、考拉妈妈;
【常年顾问】中国电建、多联塑胶、营门电缆、华美牙科、郫县豆瓣、豪威马术俱乐部、华阳串根香、睿美水族、文质周末、易中餐、源和森客、华阳客运、兴科锐、汇鸿教具;
【人力资源】爱众综合能源、爱众能源工程、遂宁发展水务、遂宁发展投资、光良白酒、新斯顿制药、新疆金和集团、森普管材、科理特智能科技、九州慧图、锦江绿道、扬程建设、中国海油、中国石油、华西集团、高辰建筑、文质周末、四川城建、中商国创、中德绿建、源和森客、高辰建筑、福瑞居、浩洲实业、兴科锐、百仕达装饰;
【股权激励】锦城御建筑、梦绿春天、天兴体表、四川新力葆、同创伟业、视点映画;
【市场调研】水电五局五兴物业、华西集团 、睿美水族、重庆开州调研、广安爱众、郫都区安靖镇、是钢实业、有色科技、上东国际、华阳串根香、阳光时代幼儿园;
【专项报告】东游硒荡、中晶环能、雅丽兴科技、野马汽车、张飞啤酒、成都电视台、鸿湖州际养老产业、顶火房车、锦思文化、塔山茶叶、文汉物流、新加披伊顿幼儿园、新疆金远惠、瑞吉和丰商贸、巴蜀物流、都江堰伊斯兰文化博物馆、贵州雅立包装、川信门窗;
【内训拓展】华为、中国电建、中国建设银行、掌上明珠家居、飞宇门窗、英王漆、合景泰富、宏泰集团、西南财经大学、新鲜果子、畅联物流、米袋金融。
成都管理咨询公司-重庆管理咨询公司-四川管理咨询公司-成都咨询公司-成都咨询
成都可行性研究报告-成都商业计划书-成都产业规划-成都报告撰写机构-成都专业报告撰写